随着中国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有更多的中产家庭有条件给予子女更好的教育。2016年7月《金融时报》中文网报道,国际学校已经成为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新奢侈品。民办国际学校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政府通过民促法等政策,也加强了对民办国际学校办学自由的管控。
中国民办国际学校发展最为迅速
根据中国国际教育网(IEduChina)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1月中国国际学校总数量已达737所,相较2010年增长了1.2倍。中国的国际学校主要分为三类:只招收持外籍护照生源的国际学校,民办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国际班。
中国的外籍国际学校最近几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原因是外籍务工人员来华数量下降,因此生源数量减少。目前外籍国际学校主要靠招收持有外籍护照的中国学生勉强维持数量上的增长。
中国外籍国际学校增长趋势2010-2016(所)
中国的民办国际学校近年发展迅速,年增长率逐年攀升。由于中国绝大多数民办国际学校没有对学生的国籍身份和户口的限制,生源主要是中国学生。现阶段中国中产家庭对国际学校的需求在大量增加,国际学校的市场规模也因为民办国际学校的扩张而随之扩大。
中国民办国际学校增长趋势2010-2016(所)
中国公立国际班增长趋势2010-2016(个)
政府出台政策加进管控
2016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促法)修正案获得通过,修改核心内容为: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是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这在财政和办学自由上进一步加强了对民办国际学校的管控。
目前资本已经加速流入教育板块中,民营教育板块在持续增大。早在2015年房地产企业万科和碧桂园就开始进入教育板块,将教育行业看作新的利润增长点。此次民促法修正案的通过,使得民办教育企业将能够通过发行IPO、并购等方式实现教育资产证券化。
然而,对于追求营利的民办学校来说,转投营利性质在成本和管理上的难度都大大增加。首先,营利性学校失去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所享有的政策优惠(财政、税费、土地、收费等方面)。此外,拿K-12一贯制的学校举例,如果选择转向营利性质办学,就必须要将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和非义务教育阶段(10-12年级)区分开来。而为了不影响K-12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并保证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学校不可能将大量资金只投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而如果同等投入,又会大幅增加成本,盈利困难。
在课程内容上,国际学校也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和政府的管制。2016年10月上海市教委就有规定,民办国际学校的教材必须由国家进行审定、禁止国际课程的整建制引入等。中国的民办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要符合中国的法律要求,所以中国民办国际学校不再拥有完全独立的办学自由。
市场规模大,但增长空间有限
有行业研究报告指出,预计到2020年中国国际学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36亿元人民币,宏观来看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但增长率已处于下降并趋于平稳的状态。也意味着国际学校市场的扩张已经放缓,今后市场竞争会加剧。
学费昂贵而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中国的国际教育产业发展时间并不久,市场尚未完善,国际学校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办学机制多元且权责不清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学校市场的良性发展。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成本等不同,各学校之间的学费差距也较大。
北京、上海、深圳的国际学校抽样平均学费均在每学年12万元人民币以上。一些国际学校每学年的学费都会有涨幅,以北京市三所国际学校为例,每学年各学习阶段的学费平均涨幅高达4.2%。国际学校是小班教学而且注重学生多学科兴趣的发展,这也是国际学校学费高的原因之一。
IB学校的学费普遍较高,因为IB学校必须经过IBO非常严格的审核,在硬件、师资、理念上完全符合IBO的标准才可以挂名。在成为IB学校之后,学校不仅要接受IBO的监管,还要通过每五年一次的审核才能继续维持此头衔。
总体来看,外籍教师年流失率远高于中籍教师。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外籍教师年流失率超过了15%;近七成学校外籍教师年流失率在5%-15%之间。而对比悬殊的是,有近六成学校表示,中籍教师的年流失率小于5%。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是中籍和外籍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
师资短缺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还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一些国际学校仅仅是招聘一些没有从教资质的外国面孔担任教师。例如曾有英国在逃犯利用假护照在中国湖北某学校担任外教。此外,还衍生出了“反向歧视”现象,即本土教师与外籍教师“同工不同酬”。尽管中教在学历背景、教学经验上甚至还优于外教,中教和外教的薪资差距异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