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团购的百团大战

当你即使全副武装,却依然担心去超市的途中感染病毒时,中国的农村大妈们已经熟练地在手机上买菜买水果了。社区团购,这种零接触的电商模式,正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2016年在中国兴起,期间几次被唱衰,一场疫情又让它成为市场的新宠,引得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入场。艾媒咨询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社区团购的交易规模为720亿元,比上一年多出一倍以上。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data.iimedia.cn)

社区团购是一个社群预售+次日门店自提的零售模式。将每个小订单合并成大订单从而获得更低的价格,可以理解为一个去中心化的Costco。具体而言,团长,例如一个便利店老板,在微信群里发布商品的链接,群友们通过该链接下单拼团,隔天去指定的地点自提,自提点通常就是团场的便利店。团长可从订单中获取10%-12%的佣金,同时也给自己的便利店带来了额外的客流量。平台提供的产品种类从新鲜鱼虾到50公斤装的猪饲料,满足大小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社交、营销和下单整个流程都在微信一个APP上完成。

社区团购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的完善

  1. 微信生态。微信支付、流量传播、分销逐渐被大家接受,而且小程序的出现,使得各种各样的服务在微信社群中更容易使用。1.2亿的月活使得微信可以覆盖各种圈层的用户,特别是低线城市中微信几乎是除了智能手机这类硬件外渗透率最高的触点。拼多多的快速增长也验证了微信生态的强大。
  2. 供应链完善。外卖、生鲜电商等模式带来的仓储配送的前期建设,使得次日达、原产地采购对效率要求得以实现。

 二是消费者决策要素。

  1. 消费分层。一二线城市消费者更看重效率,三四线城市消费者时间充裕更看重价格,所以三四线城市是社区团购重点发力的方向。
  2. 社交化购物。小红书、拼多多、微商等社交电商的发展,验证了圈子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力。
  3. 场景化消费。在高榕资产的零售模型中讲到,不该用人作为最小粒度来理解购买行为,而应该从场景去看。比如三口之家的购买习惯和独居青年的购买习惯完全不同,三口之家更讲求实惠往往会囤货,这是社区团购的受众。 

社区团购主要品牌对比

从消费群体来看社区团购

中国互联网协会社会电商工作组发布的2020中国社交电商消费者购物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从性别来看,社区团购的用户主要为2-4线城市的中青年女性,具体来说,主要是25-50岁之间的已婚女性,负责采购家庭饮食日常,对价格敏感。该研究称,83%的社区团购用户为女性,其中已婚比例占到92%。同样社区团购的女团长们也占到78%。她们多为3-4线及以下的25-45岁的女性,普遍已婚,居家赋闲,对提高生活质量水平需求强烈。 



从频次上看,34.4%的用户偶尔在社区团购消费,12%每月消费1-2次,29.6%每周1-2次,13.3%每周3-5次,有10.7%的人每天至少一次消费。

从金额来看,20%的人单次购买金额小于50元,消费在50-100元的占35.1%100-300元的占36.4%300-500元的占5.8%500元以上的占2.7%

从产品品类来看,48.9%为水果生鲜,45.3%为粮油调料,41.8%为零食饮料,34.2%为家居用品,33.3%为洗护用品,13.8%为母婴用品,4.9%为其它。 


社区团购平台 供应商中心仓网格仓自提点消费者的流通方式,极大的缩短了中间环节,节约成本。低廉的价格,丰富的品种,快速的配送,无需接触过多人群,使得社区团购能切中消费者的软肋,尤其是疫情当前。然而社区团购这几年的发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1.                  不少企业为了抢占市场,盲目扩张,自身供应链却跟不上,团长招募过多,素质参差不齐,易出现内部竞争。

2.                  各大品牌的产品结构类似,同质化严重。目前各品牌的收入60%-70%来源于生鲜产品。

3.                  全凭团长推广市场,客源掌握在团长手里。不少团长同时代理多个品牌,通常优先考虑自身利益来选择品牌推销。

4.                  初期的低价抢占市场让实体企业怨声载道,公众反响差,政府出手收紧行业管控。

5.                  从线上采购生鲜这类易损坏产品对消费者来说依然具有一定风险,品质不稳定,退换不方便,单纯靠低价来吸引顾客不是长久之计。

6.                  没有直接的售后服务,全靠团长来沟通联系,反应链条过长。

目前社区团购的发展模式依然不成熟,基本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复制,各大企业都在努力走出自己的路:如兴盛优选最初的口号复兴门店同程生活并购广东本地生鲜连锁品牌千鲜汇,在湖南推出B2B批发业务,入驻抖音橙心优选开出自己第一个线下门店;美团集团来个美团买菜”+“菜大全”+“美团优选的组合拳。比拼完资本、品牌和流量的狂热过后,只有利用好数据分析,完善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才能更精确的把握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在细分市场打造出特色,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