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发明的西餐

外有西式中餐,內有中式西餐。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各地谱写出不同的美味佳肴。
 
正如同大批中国人把中餐带到国外一样,西餐也随着外国人的脚步进入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进入以后,多少得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当地现有的食材进行调整。尤其是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政治环境的影响导致西餐在中国境内严重萎缩。即使后来复兴,味道也是千差万别,完完全全成了中国人自己的新西餐。
海派西餐
 
作为大陆对外开放的第一线,上海汇聚了全球各地的美食。冰淇淋、色拉、巧克力、牛轧糖、西冷牛排,正是从上海进入然后普及全国。
 
上海人按照自身的口味和本地食材的特性改良出来的西餐,国人称之为海派西餐。曾经海派西餐有英式、法式、德式、意大利式、美式、俄罗斯式六大菜系。然而这个分类,并非真正按照菜品的起源地划分,而是上海人根据自己印象中各外国菜系的特点来区分。
 
赵珩在《中国西餐的嬗变》中如此介绍:“英国人好吃炸土豆条、炸鱼,于是许多蘸面包糠的油炸鸡、鱼、肉就都冠以英式;法国人喜欢各种沙司,于是西餐馆就发明了一种以番茄酱、胡萝卜丁、口蘑丁、豌豆和葡萄干为主要原料的自制沙司,红红绿绿,味道酸甜,只要浇在炸猪排、炸鱼或肉饼上,就可以冠以‘法式XX’了。
 
海派西餐最经典的代表,也就是本土化得最厉害,已然与上海人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就是罗宋汤、炸猪排和洋山芋色拉。
 
罗宋汤的原型,是俄国名菜红菜汤(borscht),这是一种加入多种菜的牛肉浓汤。其中红菜头必不可少,汤的稠度、甜味和色泽全靠它。然而上海没有红菜头,只能改用卷心菜。颜色就靠鲜番茄或番茄酱。要是没有牛肉了,就放红肠丁。如果俄国人看到罗宋汤,定然认不出它的老祖宗了。
 
炸猪排曾是西餐厅里的不二主菜,如今已步入百姓餐桌。现在不仅老百姓自家会制作,就连街边都有摊贩支着油锅在卖。而炸猪排的原型,众说纷纭。上海的炸猪排必须搭配辣酱油,这种独特的调味品原型是英国调料“伍斯特郡沙司。然而维也纳炸猪排貌似不曾把这两种材料搭配在一起。如今上海的炸猪排已经发展出很多制作方式。无论怎么做,只要搭配上辣酱油,那就是老上海心里的海派西餐。
 
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色拉酱是稀罕物。买不到色拉酱,聪明的上海人就把鸡蛋敲开,用蛋黄来调拌。把煮熟的土豆切小丁,和红肠丁、青豆混搭,配上新鲜手打的蛋黄酱 ,就成了洋气的洋山芋色拉
 
随着正宗的西餐重新回到中国,海派西餐日渐式微。如今只剩下德大西菜社、新利查西菜馆、红房子西菜馆等几家了。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上海发布
 
港式西餐
 
港式西餐又称为豉油西餐,融合了本地的原料和粤菜的烹饪手法,更适合香港人的口味。二战后,为了满足香港本地普通老百姓对高贵西餐厅的渴望,本地餐厅开始用香港常见的食材和调料,结合西餐烹饪手法,推出价格大众化的西餐。
 
港式西餐的前菜通常是餐汤和牛油面包,没有头盘。最经典的餐汤是罗宋汤、奶油汤这两位“红白”天王。没有红菜头,港式的罗宋汤用西红柿膏制作。不直接食用奶油,香港人用称之为“白汁”的水分较少的奶油汤代替。
 
主菜有西餐经典的猪扒、牛扒、鸡扒和龙利鱼柳。也有烧乳鸽、瑞士鸡翅等独特美味。肉扒质量有限,就用中式豉油和铁板的高温来弥补。瑞士鸡翅并非产自瑞士,只是“Sweet”被误听成“Swiss”,然后被精明的老板利用来提升产品档次了。
 
港式西餐厅还提供米饭、意大利面、薯条,或者色拉等饱腹。当然也会有各种面包供客选择。除了西式的肉扒,各种融合西餐烹饪手法的焗饭、铁板餐等也大受欢迎。
 
这里的甜品也是港味十足。奶茶、柠檬茶、龙凤可乐、红豆冰等都能出现在菜单上。最著名的甜品一定是“焗梳乎厘”,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梳乎厘需要7个鸡蛋,还只能现点现做。因此,想要吃到它,基本得等上两个小时。
 
如今,香港大街上的港式西餐厅风华依旧。太平馆这个港式西餐的始祖依然存在。摩登的哥登堡餐厅也三十年如一日地欢迎顾客的光临。被王家卫导演多次取景后,金雀餐厅除了招待附近街坊,还成了各种电影粉丝的打卡圣地。

 
澳门土生葡菜
 
数百年前,远渡重洋的葡萄牙人带着他们的月桂、橄榄油、腊肠、葡萄酒等开始对世界的征程。到印度时,他们发现了咖喱。在东南亚,他们发现了肉桂、豆蔻、胡椒、丁香等香料。而后当他们选择定居澳门时,又不由自主的把澳门本土的饮食风俗加入菜谱。于是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们融合出了风味独特的土生葡菜。
 
作为多元文化的混合体,澳门土生葡菜最大的特色是在香料及调味酱品的使用上。印度的姜黄、小茴香、豆蔻、小豆蔻、辣椒、丁香、肉桂等;马来地区的蔗糖、椰子、马拉盏等;以及马六甲葡萄牙菜中使用的罗望子、椰奶等,都常见于澳门土生葡菜中。再结合地中海烹调和葡萄牙菜肴中惯用的橄榄油、红甜椒粉、月桂叶、橄榄、罗勒等。比如,血鸭就带有鲜明的伊比利亚半岛特色;酸辣鱼、马介休球、和咖喱角充斥着浓郁的印度风味;而福禄寿这道冷菜,用芥末、薄荷和酱油告诉世人它的日本血统。
 
最经典的澳门土生葡菜当数葡国鸡、非洲鸡,葡挞,和马介休。
 
葡国鸡,虽然号称葡国,实际上是葡人从印非地区学习过来的,在葡萄牙反而吃不到。葡家妈妈们把整鸡、土豆、洋葱、鸡蛋加上咖喱一起,几经翻炒和烘烤后,得出浓香鲜嫩的葡国鸡。
 
非洲鸡也只是用了非洲的辣酱,并非产自非洲。这道菜是由鸡肉、土豆、椰丝等制成。经过一天的腌制,鸡肉充分吸收了各地调料的精华。再经过烘烤和椰丝的包裹,宛如人间尤物挑逗味蕾。
 
葡挞虽然源自葡萄牙,却是在澳门发扬光大。1989年,英国人Andrew Stow对葡萄牙一种名为pastéis de Belém的蛋挞加以改良。他加入英式奶黄馅,并减少糖的分量,于是有了如今澳门的标志之一,葡挞。
 
而马介休几乎是大家心中对澳门菜的第一印象,这种经盐腌制的鳕鱼,可以说是最传统的葡式美食。
 
如今人们可以去安东尼奥餐厅、澳葡之家、沙利文餐厅等感受到土生葡菜的魅力。而澳门特区政府也在加大对土生葡菜的保护和宣传。2012年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把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在全球收集土生葡菜菜谱,意图把曾经家庭主妇们的秘方搜集传承下来。

图片来源: 心食谱百家号本地屋
 
台式西餐
 
与海派西餐以及港式西餐类似,台式西餐也是能干的厨师们为了满足本地食客的好奇和口味而改良或者发明出来的。
 
比如最普通的玉米浓汤。在台湾的早餐店、自助餐馆、西餐馆、夜市,甚至麦当劳里,都有这款“西餐汤”的身影。有别于以炒面糊、奶油为基底,所有材料融合得不分彼此的西式玉米浓汤,台式玉米浓汤要求玉米成颗粒存在的。此外还得加上细腻如丝的蛋花。上桌前稍加勾芡,一份浓郁香甜的玉米汤就出来了。
 
薯条跟马铃薯也没了关系,换成了台湾人民最爱的地瓜。搭配的成了甘梅粉而不是番茄酱。
 
牛排也平民化。不仅瓷盘换成了铁板以保温,还搭配上煎蛋、米饭或者面条以饱腹。什么用餐礼仪在这样的牛排面前是彻底不存在了。
 
而源自法国布列塔尼的可丽饼,不仅口感变得酥脆如饼干,体型和馅料也放大了一番。
 
此外还有甜甜圈、三明治、烤肉等等。有的还保留原有的样貌,有的已经只剩一个名字,还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改的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台北大街上的“美国油条”,且不论美国什么时候出油条了,油炸过后番茄、卤蛋、黄瓜随便加,算是把三明治改得面目全非了。


 
天津西餐
 
曾经天津的西餐也堪称一绝。“南有上海滩,北有天津卫”一话记录着天津曾经的繁华,这里国内外名流汇聚,美食自然也丰富多姿。起士林餐厅如今依然宾客满堂,苏易士西餐厅也高雅如旧。从天津西餐厅里走出来的罐闷牛肉、奶油烤杂拌如今已经成了北方西餐厅的必备。而北京的马克西姆餐厅和哈尔滨的华梅西餐厅,也成功的从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下来,继续为国人们提供着或正宗、或改良了的美味西餐。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网